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社會正義與民主公民
Social Justice and Democratic Citizenship 
開課學期
105-1 
授課對象
文學院  哲學系  
授課教師
吳澤玫 
課號
Phl2802 
課程識別碼
104 0960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7,8,9(14:20~17:20) 
上課地點
新402 
備註
本課程中文授課,使用英文教科書。(C)哲學專題群組,群組課程請參閱本系網頁修業課程規定(101學年度以後入學學生適用)。兼通識A4*。
總人數上限:4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51_socialjustice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當代政治哲學家羅爾斯(John Rawls)曾說:「正義是社會的首要德行」。這是因為,無論一個社會的經濟和物質生活發展得有多好,如果它的法律和公共政策違反正義,該社會的成員便難以和諧生活。然而,對於「什麼是正義的社會?」、「什麼樣的個人行為或公共政策符合正義的要求?」人們卻持不同想法,因而引發當代社會的許多爭論。深入思考並積極關懷社會正義問題是當代民主公民必須具備的重要能力。
關於社會正義的判準,哲學家提出了不同主張。本課程首先介紹五種正義理論,包括以福祉為基礎的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把正義等同於保障個人自由和權利的極端自由主義(libertarianism)、以無條件的道德義務作為正義判準的康德(Immanuel Kant)義務論(deontological theory)、嘗試調和自由和平等這兩種重要價值的羅爾斯的正義理論,以及亞理斯多德(Aristotle)以德行為基礎的正義觀。其次,本課程將以五種正義理論作為思辨基礎,探討幾個重要的社會正義議題,包括徵兵制與募兵制、代理孕母、矯正歧視措施等。最後,本課程將探討要建立一個正義的社會,民主公民應致力於促進何種共同價值,以及必須培養之公民德行。 

課程目標
本課程的目標在於培養學生對社會正義理論的瞭解,運用理論知識來分析社會政策和公共議題之應用能力。此外,透過小組討論、分組專題報告等方式,將可培養學生從事道德推理、團隊合作、溝通歧見與反思批判之能力。最後,瞭解民主公民應致力促進之共同價值和相關公民德行,將有助於培養以實際行動關心並積極參與公共事務之態度,打造一個更符合正義的理想社會。 
課程要求
1.本課程為倫理學與政治哲學之初階課程,適合哲學系低年級和非哲學系學生選修。
2.彼此尊重-上課不聊天:課堂裡切勿私下聊天,若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舉手發問或提出討論。
3.誠實-不抄襲、不作弊:個人作業和分組專題報告切勿抄襲網路資料或他人文字,考試絕對不要作弊。抄襲和作弊者成績以零分計算。
4.積極參與:積極參與課堂提問與討論課。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四 13:10~14:10
每週三 13:00~14:00 
指定閱讀
1.Michael J. Sandel,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9.
2.Martha C. Nussbaum, Not for Profit: Why Democracy Needs the Humanitie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0. Chapter 1. Pp. 1-11.
3.瑪莎•紐斯琫(Martha C. Nussbaum),《培育人文:人文教育改革的古典辯護》。孫善豪 譯。臺北市:國立編譯館、國立政治大學政大出版社,2010。第一、二章。
4.Cass R. Sunstein, “The Law of Group Polarization,” in Debating Deliberative Democracy.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3. Pp. 80-90.
5.Rainer Forst, "The Limits of Toleration." Constellations 11, 3 (2004): 312–325. 
參考書目
1.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樂為良 譯,臺北市:雅言文化,2011。
2.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吳四明、姬健梅 譯,臺北市:先覺出版,2012。
3.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政治中的道德問題》,蔡惠伃、林詠心 譯,臺北市:麥田出版,2014。
4.林火旺,《倫理學》,臺北市:五南圖書,2004。
5.林火旺,《基本倫理學》,臺北市:三民書局,2009。
6.John Stuart Mill, Utilitarianism. Roger Crisp ed.,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7.Immanuel Kant, 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 Mary Gregor trans. and ed., Cambridge, U.K.;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8.Robert Nozick, Anarchy, State and Utopia.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4.
9.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10.Aristotle, Nichomachean Ethics. Martin Ostwald trans. ed., Indianapolis, Ind.: Bobbs-Merrill, 1962.
11.網路資源:Justice with Michael Sandel - Online Harvard Course Exploring. 網址:http://www.justiceharvard.org/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個人作業 
10% 
本課程有一次個人作業,須針對指定題目進行理論主張之陳述與批判,並於規定期限內繳交。 
2. 
討論課 
20% 
本課程有討論課設計,由TA帶領討論各單元主題。修課學生3-4人一組(每組至少1位哲學系一或二年級生、1位非哲學系學生)。各組每週針對指定題目進行討論,口頭分享小組討論成果,此外需做文字記錄並於期限內上傳至CEIBA課程網頁,逾時不予計分。個人的討論課出席情況亦將納入成績考核。 
3. 
分組專題報告 
10% 
各組自選一個跟社會正義有關的時事議題,作為報告主題(不可跟教材和課堂中使用的例子重複)。運用本課程講授之學說理論,分析支持或反對這個案例中政府(或個人)作為之論點,進而提出批判與延伸思考。各組需在第8週繳交報告題目,第14、15週課堂進行口頭報告(報告時間10分鐘,須搭配投影片,上台報告人數至少2人)。口頭報告後兩週內繳交小組書面報告,篇幅以4000字為原則,最後需載明組員分工執行情況。 
4. 
期中考試 
30% 
申論題形式,範圍包括第1-8週教學內容。 
5. 
期末考試 
30% 
申論題形式,範圍包括第10-17週教學內容。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4  課程導論 
第2週
9/21  Doing the Right Thing 
第3週
9/28  颱風(停課) 
第4週
10/05  The Greatest Happiness Principle / Utilitarianism 
第5週
10/12  Do We Own Ourselves? / Libertarianism 
第6週
10/19  What Matters is the Motive? / Immanuel Kant 
第7週
10/26  The Case for Equality / John Rawls 
第8週
11/02  Who Deserves What? / Aristotle 
第9週
11/09  期中考試 
第10週
11/16  Markets and Morals: Hired Help 
第11週
11/23  Arguing Affirmative Action 
第12週
11/30  What do We Own One Another? / Dilemmas of Loyalty 
第13週
12/07  Justice and the Common Good 
第14週
12/14  分組專題報告I 
第15週
12/21  分組專題報告II 
第16週
12/28  Education for Democracy: Socratic Self-Examination 
第17週
1/04  Education for Democracy: Citizens of the World and Toleration 
第18週
1/11  期末考試